而今,声援已为伊斯兰世界一大特色。 每当巴勒斯坦人遭屠杀或冲突加剧,就会引来该世界铺天盖地的声援。有清真寺主麻日的演讲。有阿拉伯电视台的嘉宾访谈。有自媒体工作者定时向全球穆斯林播报巴人的惨况,在每条资讯的评论中收集人们的眼泪、祈祷和祝福。汉语世界穆斯林则有专司声援的文艺工作者,给巴人带去文字的援助。声援又伴之以声讨,谴责以色列的语言和文字,像是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战场上的炮弹,无情地落向敌方的阵地。以色列可能遭遇了人类自有语言文字以来最猛烈的打击。 伊斯兰世界里的统治者、宗教领袖,还有本应有点希望却是最会趋炎附势的知识分子,连同穆斯林民众一起融入了这种声援中。它又得到外部世界的助力,联合国大会呼吁每年以11月29日为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,会员国的国家元首、政府首脑和代表将在该日表达他们对巴人的声援。阿拉伯国家代表在联合国,以雄辩的口才向着以色列代表送去最猛烈的声讨。 那位被捧为“阿拉伯世界的戴安娜”的约旦王后拉尼娅,前几日在推特上表达了她对半岛电视台女记者希琳遇袭身亡的愤慨,在阿拉伯世界引发强烈共鸣。又有美国乔治城大学毕业生努兰•哈姆丹,上台领受大学毕业证书时挥舞着巴勒斯坦国旗,并拒绝了与国务卿布林肯握手,布林肯随后走到她跟前说“I hear you”,应是最接近西方权力核心和最直面的对巴人的声援了。 然而巴人的处境并未因此而得到改善。反倒是,巴人的遭遇越惨痛,则该文化就越兴盛。抑或是该文化越兴盛,则巴人的遭遇就越惨痛。看上去,这样的文化是以巴人的血和泪为养料的。 那些因以色列警方禁止原定于5月29日在耶城的“旗帜游行”队伍进入阿克萨清真寺( 美方因拜登即将访问中东而向以色列政府施压 )就庆祝胜利的声援者,显然是高估了他们的语言文字对以色列的杀伤力。 若西方世界也像我们这样去声援乌克兰,而不是在声援之外采取在政治、外交、经济和军事上的行动,则乌国早就在地球上消失了。而该世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行动,则是其国家政府的民主性质,使得该世界人民在政治上拥有发言权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