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内容

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2025的博文

写在马志雄再度入狱之后

      听闻马志雄为给回民印经书再度入狱。       他所受指控,不过是因承接回民内部流通的经书印刷,其行为既无意图牟利,亦未危害公共秩序。然而,宁夏警方与法院却以“非法出版物”之名罗织其案——在当地查出他所印经书,判其有期徒刑十个月,令人愤慨。他前次入狱,同样的罪名,遭判刑五年( 刑期自2016年4月19日起至2021年1月10日止 ), 其母为子伸冤去世在公交车上 。       回顾历史,穆斯林社群的宗教文献印刷,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面向,即便黑暗如满清统治,亦未见干涉。经书与注释书籍,不仅为信仰提供指引,更构筑了族群的集体记忆。然而,今日的政府,却以行政手段打压禁绝这类印刷活动,将文化行为视为“非法”,已然超越了法律的本分。马志雄案,反映出国家治理中一种令人忧心的趋势:通过行政管制与司法介入,压制宗教与文化表达,试图以统一化思维抹平多元文化的根基,让花色多姿多彩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成为红彤彤的石榴籽。       此案尤为令人愤慨之处,在于其体现出人治对法治的赤裸挑战。宪法明确保障公民的言论、出版与信仰自由( 第三十五条与第三十六条 ),更规定各民族有使用与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之权利( 第四条 )。然而,实践中,这些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与法治原则,竟常为行政机构随意解释所架空。马志雄从事的印刷活动,既未违背宪法精神,亦无证据显示其印刷品对社会构成实质性危害,政府以预判之心定罪查抄,既无正当性,亦无合法性,徒见权力之滥用。       更令人深思者,是“扫黄打非”运动如何被悄然扩展至宗教文化领域。本应针对黄色与非法出版物的行动,何以演变为打压民族文化、消解信仰多样性的工具?答案或许在于一种对控制的迷恋——将一切不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表达,归为“非法”或“有害”,从而方便治理。然而,这类治理逻辑无异于饮鸩止渴。文化与信仰,乃社会之根本稳定所在;压制其多样性,只会造成长期的分裂与冲突。       马志雄案并非孤例,而是整个穆斯林社群近年来所承受压迫的缩影。玉溪马玉巍阿訇被捕一事余音尚存。这些年来,穆斯林族群的宗教文化活动屡遭冲击。经书印刷厂的查封、宗教书籍的没收,皆表明一种针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...